您好!欢迎来到微端服务平台!
书名
  • 书名
  • 作者
  • ISBN
  • 关键词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第二版)

作者:云锦凤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451-3 出版时间:2016-12 适用专业:
丛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 版面字数:505千字
¥ 48.00
推荐 0
阅读 258
  • 目录
  •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的意义与品种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

第一章 育种目标

第一节 制定育种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第二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的主要育种目标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一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种质资源的概念与类别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第三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与保存

第三章 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

第一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繁殖方式

第二节 植物授粉方式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的品种类型与育种特点

第四章 引种

第一节 引种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 引种的理论基础与规律

第三节 引种的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野生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五章 选择与鉴定

第一节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

第二节 不同繁殖方式植物的选择方法

第三节 鉴定的方法

第六章 综合品种与轮回选择

第一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综合品种育种

第二节 轮回选择

第七章 杂交育种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 杂交亲本选配

第三节 杂交组合方式

第四节 有性杂交技术与杂种后代选育

第五节 有性杂交育种程序

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

第二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技术

第三节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

第九章 诱变育种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特点与利用

第二节 诱变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节 诱变育种程序

第四节 太空诱变育种

第十章 远缘杂交育种

第一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途径

第三节 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的方法

第四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鉴定与选择

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第二节 单倍体育种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第一节 抗病育种

第二节 抗虫育种

第十三章 抗逆性育种

第一节 抗寒性育种

第二节 抗旱性育种

第三节 抗盐碱性育种

第十四章 品质改良

第一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品质改良及其进展

第二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品质改良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品质评定

第十五章 生物技术在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细胞工程与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

第二节 基因工程技术与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

第三节 DNA分子标记与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

第十六章 草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

第一节 草品种审定

第二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的良种繁育

第三节 良种繁育程序

第十七章 苜蓿育种

第一节 苜蓿种质资源与育种目标

第二节 苜蓿的开花机制与杂交技术

第三节 苜蓿育种方法

第十八章 饲用玉米育种

第一节 玉米种质资源与育种目标

第二节 玉米的开花生物学特性与自交、杂交技术

第三节 玉米杂交育种

第四节 玉米繁育与制种

第十九章 燕麦育种

第一节 燕麦种质资源与育种目标

第二节 燕麦的杂交育种

第二十章 三叶草育种

第一节 三叶草种质资源与育种目标

第二节 三叶草的遗传基础

第三节 三叶草育种方法

第二十一章 黑麦草与冰草育种

第一节 黑麦草育种

第二节 冰草育种

第二十二章 草坪草育种

第一节 草坪草育种概况

第二节 草坪草种质资源、繁殖特点与育种目标

第三节 草坪草育种方法与新品种推广

附录

A 牧草及饲料作物观测项目与记载要求

B 草坪草观测记载项目

C 观赏草观测记载项目

D 草坪草质量评价方法

E 观赏草质量评价方法

本教材作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按照编写要求在《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2001年版)基本框架上进行修订。该教材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2005年被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评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 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更新教材内容,突出牧草特色和增强实用性。首先,在内容创新方面,不仅包括多年沿用的常规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尽量吸收现代育种新技术和成果,反映近年来国内外牧草育种的进展。为此,对许多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更新。其中,对“生物技术在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一章作了重点增补,在原有细胞工程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的基础上,增加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部分,试图探索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点。其次,在加强实用性方面,力求把植物育种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与牧草育种特点相结合,增加牧草育种实例,突出牧草育种特色,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总之,通过此次修订,本教材在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由6所高等农业院校中多年从事草类遗传育种的专家共同承担,具体分工如下:绪论及第十、十一、二十一章,云锦凤教授;第十六、十七、十九章,曹致中教授;第一、四、十五、十八章,米福贵教授;第三、五、十二、二十章,毕玉芬教授;第六、七、八章,张博教授及王玉祥博士;第二、十三、二十二章,张新全教授;第九、十四章,张蕴薇教授。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同行以及不同研究方向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内蒙古农业大学高聚林教授对“饲用玉米育种”、刘景辉教授对“燕麦育种”、逯晓萍教授对“生物技术在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云岚副教授对“倍性育种”等章节,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李造哲教授、赵彦老师和刘亚玲同学在资料收集、书稿整理及后期工作中,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鉴于牧草育种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再加上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和补充。 编者 2016年4月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