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端服务平台!
书名
  • 书名
  • 作者
  • ISBN
  • 关键词

土壤学 第四版

作者:徐建明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6193-8 出版时间:2019-12 适用专业:
丛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版面字数:790千字
¥ 68.50
推荐 1
阅读 5595
  • 目录
  • 简介
  • 作者介绍

第四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绪论 1

第一节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 1

一、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1

二、土壤的基本概念 4

第二节 土壤的主要功能 6

一、生产功能———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6

二、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8

三、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 9

四、工程功能———工程地基与建筑材料 10

五、社会功能———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0

第三节 土壤学学科体系、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一、土壤学学科分支及研究内容 12

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5

三、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16

第四节 土壤学科发展的概况 17

一、近代土壤学科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17

二、应用土壤学和基础土壤学的发展 20

三、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21

复习思考题 23

上篇 土壤的物质组成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27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27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27

二、土壤的矿物组成 28

第二节 黏土矿物 30

一、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 30

二、非硅酸盐黏土矿物 35

第三节 我国土壤黏土矿物分布规律 37

一、风化和土壤形成作用与黏土矿物组成的关系 37

二、黏土矿物垂直分布规律 38

三、黏土矿物水平分布规律 39

复习思考题 40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41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和组成 41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41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 42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43

一、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 44

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 45

三、土壤腐殖物质和黑炭的分解和转化 46

四、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46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49

一、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 49

二、土壤腐殖物质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50

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 52

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53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55

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55

二、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57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59

复习思考题 61

第三章 土壤生物 62

第一节 土壤生物的组成 63

一、土壤原核生物 63

二、土壤真核生物 64

三、土壤病毒 66

四、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生物量和活性 67

第二节 土壤生物的环境影响因素 71

一、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71

二、水分 71

三、温度 72

四、酸碱度和交换性钙 72

第三节 土壤生物的分布及相互作用 73

一、土壤生物的分布 73

二、土壤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74

三、土壤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76

复习思考题 79

第四章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80

第一节 土壤水的基本性质 80

一、土壤水的形态 80

二、土壤含水量 84

三、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86

第二节 土水势 87

一、土水势及其分势 87

二、土水势的测定 91

三、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92

第三节 土壤空气 95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 95

二、土壤空气的运动 97

三、土壤通气性 99

第四节 土壤热量和热性质 99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平衡 100

二、土壤热性质 102

三、土壤温度 104

复习思考题 107

中篇 土壤性质与过程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111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111

一、土壤形成因素 111

二、母质对土壤发生的作用 112

三、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114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17

五、地形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120

六、土壤形成时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21

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23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124

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循环和小循环 124

二、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迁移 125

三、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129

四、人为活动作用下的土壤形成过程 135

第三节 土壤发育 137

一、土壤个体发育 137

二、土壤系统发育 138

三、土壤的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138

四、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141

第四节 土壤发生与诊断层的形成 142

一、泥炭化过程与有机质表层的形成 142

二、腐殖化过程与腐殖质表层的形成 142

三、土壤熟化过程与人为表层、耕作淀积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的形成 143

四、盐化作用与盐结壳、盐积层、超盐积层和盐盘的形成 143

五、富铁铝化过程与铁铝层和低活性富铁层的形成 144

六、灰化过程与灰化淀积层的形成 144

七、黏化作用与黏化层和黏盘的形成 144

八、钙积过程与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和钙盘的形成 144

九、碱化作用与碱化层的形成 145

十、聚铁网纹化过程与聚铁网纹层的形成 145

十一、土壤初育过程与雏形层的形成 145

十二、漂白层的形成 145

复习思考题 145

第六章 土壤结构和力学性质 146

第一节 土壤颗粒 146

一、土壤粒级 146

二、土壤的密度和容重 150

三、土壤孔隙 152

第二节 土壤质地 156

一、土壤机械组成 156

二、土壤质地类型 157

三、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改良利用 159

第三节 土壤结构 163

一、土壤结构体 163

二、土壤团粒结构 167

三、土壤结构改良 172

第四节 土壤力学性质 173

一、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 173

二、土壤可塑性 176

三、土壤胀缩性 178

四、土壤抗剪强度 180

五、土壤的压缩和压实 181

第五节 土壤耕性和土壤耕作 182

一、土壤耕作 182

二、土壤耕性和耕作力学 184

三、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 187

复习思考题 188

第七章 土壤水分运动和循环 190

第一节 土壤液态水运动 190

一、土壤饱和流 190

二、土壤非饱和流 191

三、土壤水的入渗和再分布 192

第二节 土壤气态水运动 195

一、土面蒸发 195

二、土壤内部水汽运动 197

第三节 土壤水的循环、平衡和有效性 197

一、蓝水和绿水 197

二、农田土壤水平衡 199

三、土壤水有效性 200

四、土壤水的空间变异性 203

第四节 农田土壤水动态和调控 204

一、土壤水动态特性 204

二、农田灌溉和灌溉量计算 205

三、农田排水 206

第五节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 207

一、溶质的对流运移 208

二、分子扩散和溶质弥散 208

三、土壤溶质的动态特性 209

复习思考题 211

第八章 土壤胶体表面化学 213

第一节 土壤胶体类型 213

一、硅氧烷型表面 214

二、水合氧化物型表面 214

三、有机物型表面 215

第二节 土壤胶体表面性质 215

一、土壤胶体表面积 216

二、土壤胶体表面电荷 217

三、土壤胶体表面电位 219

第三节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和交换 220

一、离子吸附的概念 220

二、阳离子静电吸附 220

三、阳离子交换作用 221

四、阳离子交换量 222

五、盐基饱和度 223

六、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 224

七、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专性吸附 225

第四节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和交换 227

一、阴离子的静电吸附 228

二、阴离子的负吸附 228

三、阴离子专性吸附 228

复习思考题 230

第九章 土壤溶液化学反应 231

第一节 土壤溶液的组成和动态平衡 231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 231

二、土壤溶液的动态平衡 232

第二节 土壤酸碱反应 233

一、土壤酸性的形成 233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 235

三、土壤酸碱度的指标 236

四、土壤酸碱度与生物环境 239

五、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因素 240

六、土壤酸度的调节 242

七、土壤缓冲性 242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243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243

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 244

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生物环境 246

四、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因素 248

五、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248

第四节 土壤中的沉淀溶解反应和络合解离反应 249

一、土壤的沉淀溶解反应 249

二、土壤的络合解离反应 253

复习思考题 257

第十章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58

第一节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58

一、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概述 258

二、土壤碳的内循环 260

三、主导土壤碳循环的重要作用和过程 261

四、土壤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264

第二节 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67

一、土壤氮的形态 267

二、土壤氮循环 267

三、主导土壤氮循环的重要作用和过程 269

四、土壤氮损失的环境效应 273

五、土壤氮的调控和管理 273

第三节 土壤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75

一、土壤硫的形态 276

二、土壤硫循环 276

三、主导土壤硫循环的重要作用和过程 278

四、土壤硫的调控和管理 280

五、土壤硫循环与土壤氮循环的比较 280

第四节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1

一、土壤磷的形态 281

二、土壤磷循环 283

三、主导土壤磷循环的重要作用和过程 283

四、土壤磷的调控和管理 286

第五节 土壤钾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7

一、土壤钾的形态 287

二、土壤钾循环 288

三、主导土壤钾循环的重要作用和过程 289

四、土壤钾的调控和管理 291

第六节 土壤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91

一、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 292

二、土壤微量元素循环 293

三、主导土壤微量元素循环的重要作用和过程 294

四、土壤微量元素的调控和管理 295

复习思考题 296

下篇 土壤利用与管理

第十一章 土壤肥力和养分管理 299

第一节 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299

一、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 299

二、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300

第二节 土壤养分的供应和迁移过程 304

一、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过程 304

二、土壤溶液中养分的补给和供应 305

三、土壤养分向根系的迁移 306

第三节 农田养分管理 308

一、养分管理的概念 308

二、农田养分管理的基本原理 309

三、农田养分管理的技术 312

复习思考题 318

第十二章 土壤污染与修复 319

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概念 319

一、土壤背景值 319

二、土壤自净作用 321

三、土壤环境容量 322

四、土壤污染的概念 325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326

一、无机污染物 327

二、有机污染物 330

三、生物污染物 335

四、固体废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336

五、新兴污染物 337

第三节 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337

一、土壤组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337

二、土壤酸碱性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342

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344

第四节 污染土壤的修复 346

一、土壤污染的源头防控措施 347

二、污染土壤的修复 349

复习思考题 362

第十三章 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 363

第一节 土壤质量的内涵 363

一、土壤质量的相关概念 363

二、土壤质量的含义 363

第二节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 364

一、土壤质量指标的筛选条件 364

二、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365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366

第三节 安全农产品与土壤质量 367

一、安全农产品内涵 367

二、安全农产品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368

复习思考题 372

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 373

第一节 土壤退化的概念和分类 373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373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 374

第二节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和态势 376

一、我国土壤退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376

二、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和态势 377

第三节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378

一、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378

二、土壤流失 380

三、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 384

四、土壤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 386

五、土壤连作障碍 387

六、土壤肥力衰退和土壤污染防治 389

第四节 土壤退化的生态恢复 389

一、退化生态系统和土壤退化 389

二、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 389

三、土壤退化的生态恢复实例 393

复习思考题 396

第十五章 土壤分类和调查技术 397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基础和要求 397

一、土壤分类相关的基本概念 397

二、土壤分类的对象 398

三、土壤分类工作的内容 399

四、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00

五、土壤分类的要求 400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400

一、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400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依据 408

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命名方法 409

第三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409

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410

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 411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系统和命名方法 413

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检索方法和土纲检索 415

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土壤参比 417

第四节 国际土壤分类发展趋势 419

一、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419

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 422

三、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424

四、俄罗斯土壤分类 426

五、西欧国家的土壤分类 429

六、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430

第五节 土壤资源调查方法简介 431

一、土壤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步骤 431

二、土壤资源调查的技术要点 432

三、土壤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434

四、土壤资源调查的田间方法 436

五、土壤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443

六、土壤调查和制图技术的发展趋势 446

七、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 447

复习思考题 448

第十六章 土壤资源类型及合理利用 449

第一节 我国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 449

一、我国的地形地貌 449

二、我国的主要成土物质 450

三、我国的水热状况 454

四、我国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456

五、我国土壤形成的人为活动 457

第二节 我国土壤空间分异和分布规律 458

一、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458

二、我国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460

三、我国土壤的垂直和水平的复合分布 465

四、我国土壤的中域组合分布 467

五、我国土壤的微域分布 470

第三节 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特点 471

一、我国各类土壤资源的数量 471

二、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471

三、我国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73

第四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性质简介 474

一、铁铝土 474

二、淋溶土 475

三、半淋溶土 477

四、钙层土 478

五、干旱土 480

六、漠土 481

七、初育土 482

八、半水成土 484

九、水成土 485

十、盐碱土 486

十一、人为土 487

十二、高山土 488

第五节 我国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490

一、我国耕地土壤资源 490

二、我国草地土壤资源 497

三、我国林地土壤资源 501

第六节 我国区域土壤资源的改良利用和保护 503

一、我国盐渍土资源的改良利用 503

二、我国红壤资源的改良利用 506

三、我国黄土高原土壤资源的保护利用 507

四、我国黑土资源肥力的保持和可持续利用 509

复习思考题 510

主要参考文献 511


全书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上篇(第一至第四 章)介绍了土壤的物质组成,阐述了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及空气 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中篇(第五至第十章)叙述了土壤性质与过 程,包括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土壤结构和力学性质、土壤水分移动和循环、土壤胶体表面化学反应、土壤溶液化学反应、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下篇(第十一至第十六章)介绍了土壤利用与管理,包括土壤肥力和养分管理、土壤污染和修复、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 全、土壤退化和生态恢复、土壤分类和调查技术、土壤资源类型和合理利用等土壤利用与。
徐建明,男,博士,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产地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创新团队负责人,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农业环境保护。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