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端服务平台!
书名
  • 书名
  • 作者
  • ISBN
  • 关键词

草地保护学.第1分册,草地啮齿动物学

作者:刘荣堂|武晓东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290-8 出版时间:2011-02 适用专业:
丛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版面字数:552千字
¥ 54.50
推荐 0
阅读 89
  • 目录
  • 前言
  • 作者介绍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啮齿动物概念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一、啮齿动物概念和特点

二、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第二节 啮齿动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啮齿动物对草地的危害

二、啮齿动物对农业的危害

三、啮齿动物对林业的危害

四、啮齿动物对流行病的作用

第三节 草地与草地啮齿动物学

一、草地啮齿动物学的定义

二、草地啮齿动物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草地啮齿动物学的发展

一、草地害鼠与鼠害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草地害鼠与鼠害的应用研究

第五节 啮齿动物学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灭鼠的生态观

二、牧区鼠害类型区划问题

第六节 草地啮齿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啮齿动物的分类

第一节 啮齿动物的外部形态

一、躯体结构

二、毛被和毛色

第二节 啮齿动物的内部结构

一、头骨

二、牙齿

三、消化系统

四、生殖系统

五、排泄系统

六、循环系统

第三节 啮齿动物的分类

一、兔形目

二、啮齿目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啮齿动物的分布

第一节 啮齿动物分布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动物地理学

二、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三、世界动物地理分布

第二节 我国啮齿动物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的位置

一、我国动物区系的区域分化

二、中国啮齿动物区系与区划

第三节 生态地理动物群

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

二、温带森林-森林草地、农田动物群

三、温带草地动物群

四、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

五、高地森林草地-草甸草地、寒漠动物群

六、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七、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啮齿动物个体与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

一、栖息地

二、洞穴及其结构

三、活动节律和范围

四、营养

五、繁殖与生活史

六、越冬

第二节 啮齿动物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特征

二、种群增长

三、种群数量波动

四、种群调节

五、迁移

六、种群的空间格局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啮齿动物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啮齿动物群落命名及群落特征

一、群落命名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群落结构与分布

四、群落相似性分析

五、群落多样性与均匀性

六、生态位

第二节 啮齿动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一、啮齿动物群落分类

二、啮齿动物群落排序

三、啮齿动物群落的GIS分析

第三节 干扰与群落结构

一、斑块与干扰

二、干扰类型及其特征

三、干扰与群落的格局

第四节 啮齿动物与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

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

二、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

三、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能流中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啮齿动物调查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类型及准备

第一节 区系调查

一、自然概况与生境条件的分析

二、区系组成

三、动物群落的调查

第二节 数量调查

一、夹日法

二、统计洞口法

三、目测统计法

四、开洞封洞法

五、沟道埋筒捕鼠法

六、搬移谷物垛、草堆捕鼠法

七、标志重捕法

八、去除取样法

第三节 生态调查

一、种群组成

二、数量分布

三、洞穴的配置与结构

四、繁殖和数量变动

五、食性和食量

六、巢区和迁移

第四节 害情调查

一、破坏量的调查

二、鼠害情况的估计和危害分布图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鼠害的预测预报

第一节 预测的基本原理

一、预测的基本概念

二、预测的特点

三、鼠害预测预报的类别

四、预测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几个实用的预测模型

一、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三、模糊聚类预测法

四、有效基数预测法

五、预测的经验模型

第三节 预测结果的判别检验与评估

第四节 预报

第五节 测报的组织工作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鼠害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物理控制方法

一、器械灭鼠

二、利用普通工具灭鼠法

三、枪击法

第二节 化学控制方法

一、化学绝育剂

二、驱鼠剂

三、引诱剂

四、毒饵灭鼠法

五、熏蒸灭鼠法

六、灭鼠药物的安全使用

第三节 生物和生态防治

一、生物灭鼠

二、生态灭鼠

第四节 鼠害综合治理

一、鼠害综合治理概述

二、鼠害综合治理的策略

三、鼠害综合治理的实践

第五节 常用的灭鼠试验方法

一、实验室试验

二、野外试验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害鼠与鼠害的治理对策

第一节 害鼠与鼠害治理决策与规划

一、害鼠与鼠害治理决策

二、害鼠与鼠害治理规划

第二节 害鼠和鼠害防治实践

一、青海高寒草甸鼠害控制

二、内蒙古典型草地鼠害控制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主要有害啮齿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第一节 兔和鼠兔

一、草兔

二、高原兔

三、雪兔

四、达乌尔鼠兔

五、高原鼠兔

第二节 旱獭和黄鼠

一、喜马拉雅旱獭

二、灰旱獭

三、西伯利亚旱獭

四、蒙古黄鼠

五、长尾黄鼠

六、赤颊黄鼠

第三节 仓鼠

一、大仓鼠

二、灰仓鼠

三、黑线仓鼠

第四节 鼢鼠

一、中华鼢鼠

二、东北鼢鼠

三、草原鼢鼠

第五节 沙鼠

一、大沙鼠

二、长爪沙鼠

三、子午沙鼠

四、红尾沙鼠

第六节 田鼠

一、布氏田鼠

二、狭颅田鼠

三、东方田鼠

四、根田鼠

五、鼹形田鼠

六、棕背

七、红背

八、草原兔尾鼠

九、黄兔尾鼠

第七节 跳鼠

一、三趾跳鼠

二、五趾跳鼠

三、三趾心颅跳鼠

四、五趾心颅跳鼠

第八节 家鼠和姬鼠

一、褐家鼠

二、小家鼠

三、大林姬鼠

四、黑线姬鼠

五、黄毛鼠

六、黑腹绒鼠

七、黄胸鼠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自1984年以来,《草原保护学》已发行两版。经过近30年教学及生产实践的检验和改进,《草原保护学》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基础、学科体系及特有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规律。目前的《草原保护学》是集草原鼠害、虫害、牧草病害及有毒有害植物为一体,融生物学、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一统,既有传统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与延伸,又有新理论和新技术突破,还有方法论的创新和贡献。《草原保护学》第一分册第二版自1997年出版发行以来,已历时十年有余。在这十几年中,我国的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草原区域的物质文明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人类活动对草地的负面影响也同时得以充分暴露,特别是在人类活动扰动下草地鼠害有增无减,并已威胁到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在鼠类生物学、生态学和鼠害防治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新进展。因此,我们决定修订出版《草原保护学》第一分册第三版。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实际需要,特将本教材名称改为《草地保护学》。《草地保护学》第一分册第三版与第二版相比在内容上的主要变化是:(1)第一章的第二节中补充了一些重要事实,更新了相关数据,在第四节中扩充了杀鼠剂内容。(2)第二章的第二节中增补了排泄系统和循环系统内容;第三节在啮齿动物分类部分,参考最新资料做了一些局部调整。(3)第三章增加了“我国啮齿动物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的位置”一节。(4)第四章的结构做了大幅调整,补充了部分新资料,并将其中的“群落生态”内容单列一章。(5)第五章“啮齿动物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是依据近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编撰而成。(6)第六至第十章系原第五章至第九章。各章均不同程度地补充了新资料,但其结构和内容体系没有太大变化。遵循本科教材关于“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先进性、系统性”等内容质量要求,在资料取舍中尽可能避免超越本科教材深度的内容。本教材由刘英教授负责审稿,遵照审稿人的建议,编者对文稿作了反复修改。编者2010年7月本书自1984年出版发行以来,已历时十年有余。在这十几年中,我国鼠害有增无减,许多地方开展了相当规模的灭鼠工作;在鼠类生物学和鼠害防治研究方面,也有了不小的进展。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基本教材,理应反映这些新的情况;加之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们也感到初版的基本架构虽然尚可,但也有许多缺点甚至错误,确实有修订的必要。1993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下达了修订再版的任务,于是在主编宋恺教授主持下,1994年4月在兰州召开了修订工作会议。会上讨论了修订的原则和大纲,部分原作者由于年事已高或别的原因,没能参加修订工作,决定由甘肃农业大学刘荣堂、纪维红,内蒙古农牧学院武晓东,新疆农业大学(原新疆八一农学院)陈永国参与其事,最后由陈永国负责审定。现在,历时一年多,才得以完稿。在这期间宋恺教授不幸故去,未能继续提供指导,同志们深表悲痛和惋惜。此后的主要工作遂由陈永国负责完成。新版由王思博研究员和王香亭教授负责审稿,之后又遵照审稿人的建议,对文稿作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初版比较,新版对绪论、生态学、调查方法以及防治原理和方法部分作了较大的改动。绪论进一步阐述了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的新进展,讨论了某些灭鼠工作应注意的重要问题。第四章增加了有关营养生态学、种群分布格局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并简要介绍了生命表及其编制方法,基本上反映了这些方面的最新进展。在调查方法一章,充实了关于巢区、食性和密度调查方法的内容,修正了原版少数叙述不当之处。防治原理和方法一章,大部分已经改写,在不削弱其适用特点的同时,加强了理论方面的阐述。在毒饵灭鼠部分,初版本着适用为主的原则,把重点放在那些当时确有实用价值的灭鼠药物方面,本次修订,亦未改初衷,但由于胃毒剂本身在这十来年中已起很大变化,初版时刚从国外介绍到我国的许多灭鼠药物,现在已经普遍使用,我国还发展了利用新型生物毒素灭鼠方法,新版理所当然地作了相应的变动。当年广为流行而今已经淘汰的药物,新版也作了适当的处理。对一些目前尚不成熟的鼠害防治方法,新版仍然只作了一般性的评价,但对天敌的作用,微生物灭鼠及绝育剂等部分,引证并阐述了一些新资料和新观点。新版新增了两章:预测预报和灭鼠的宏观决策。鼠害预测预报工作十分重要,新版尝试从预测原理和应用实例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介绍。在宏观决策方面,着重讨论了初版已经注意到的“灭鼠经济学”问题,阐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对有关的概念和术语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介绍了有关经济阈值的测定方法,以期引起读者对这一重要问题的关注。在初版的各论部分里,一些鼠种的防治方法介绍得过细,与总论部分有明显的重复,新版对此作了较大的删改。在修订过程中,承蒙彭应金、张荷观、刘美瑜等同志提出宝贵意见,石维英同志帮助绘制部分插图,在此一并致谢。各章节的原作和修订者,都在各章节末尾注明,不再赘述。这门学科,处于许多门学科的交叉点,笔者深感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十分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5年9月《草原啮齿动物学》是草原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啮齿动物是一类能适应多种环境、具有高度繁殖力、并能形成高密度的小型哺乳动物。它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多维关系处于重要地位,并常常成为影响草原生产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灭鼠除害,以保护草原,一直是草原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二至五章为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啮齿动物的形态、分类、分布、生态及其防治原理和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简明的分类检索表和调查研究方法;第六章为各论,重点介绍与我国三北地区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有关的各种啮齿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经济意义和防治方法等。本书力求反映我国草原啮齿动物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防治措施,与农业和林业有关的害鼠也尽量列入其中。因而不仅可以作为草原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农业、林业及医药卫生等工作人员参考。在编写过程中,承蒙赵肯堂、董其超和马跃等同志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82年6月
甘肃农业大学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