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端服务平台!
书名
  • 书名
  • 作者
  • ISBN
  • 关键词

杂草学(第二版)

作者:强胜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3192-7 出版时间:2009-01 适用专业:
丛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版面字数:420千字
¥ 41
推荐 2
阅读 544
  • 目录
  • 简介
  • 前言
  • 作者介绍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概论

引言

第一节 杂草的定义及杂草的演化历史

第二节 杂草的重要性

一、杂草的经济意义

二、杂草的生态环境意义

三、杂草的科学研究意义

第三节 杂草科学的发展简史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第一节 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一、杂草形态结构的多型性

二、杂草生活史的多型性

三、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四、杂草适应环境能力强

五、杂草繁衍滋生的复杂性与强势性

第二节 杂草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一、杂草个体生态

二、杂草种群生态

第三节 杂草群落生态学

一、杂草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二、杂草群落的演替及顶极群落

三、中国农田杂草发生分布规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杂草的分类及田园主要杂草种类

第一节 杂草的分类

一、形态学分类

二、根据生物学特性的分类

三、根据植物系统学的分类

四、根据生境的生态学分类

第二节 水田杂草

一、莎草科

二、禾本科

三、雨久花科

四、千屈菜科

五、眼子菜科

六、苹科

七、泽泻科

八、柳叶菜科

九、鸭跖草科

十、茨藻科

第三节 秋熟旱作物田杂草

一、禾本科

二、莎草科

三、菊科

四、苋科

五、马齿苋科

六、茄科

七、大戟科

八、旋花科

九、鸭跖草科

第四节 夏熟作物田杂草

一、禾本科

二、茜草科

三、玄参科

四、石竹科

五、豆科

六、十字花科

七、蓼科

八、藜科

九、菊科

十、紫草科

十一、唇形科

十二、旋花科

十三、大戟科

十四、木贼科

第五节 果、桑、茶园杂草

一、禾本科

二、菊科

三、大麻科

四、葡萄科

五、伞形科

六、旋花科(菟丝子亚科)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外来杂草及其管理

第一节 外来杂草

一、中国外来杂草概述

二、重要外来杂草介绍

三、外来杂草的危害性

四、外来杂草的管理策略

五、外来杂草的防除

第二节 杂草检疫

一、检疫杂草

二、检疫杂草种类介绍

三、杂草检疫检验方法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杂草防治的方法

第一节 物理性除草

一、人工除草

二、机械除草

三、物理防治

第二节 农业及生态防治

一、农业防治

二、生态防治

第三节 化学防治

第四节 生物防治

一、杂草生物治理的历史

二、经典生物防治

三、生物除草剂防治

第五节 生物工程技术方法

一、转基因技术

二、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

第六节 杂草的综合防治

一、综合防治的原理与策略

二、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化学除草剂

第一节 化学除草剂的剂型及其使用方法

一、除草剂的剂型

二、除草剂的使用

第二节 除草剂分类

一、根据施用时间

二、根据对杂草和作物的选择性

三、根据对不同类型杂草的活性

四、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

五、根据作用方式

六、根据化学结构

第三节 主要除草剂种类简介

一、苯氧羧酸类

二、苯甲酸类

三、芳氧苯氧基丙酸类

四、环己烯酮类

五、酰胺类

六、取代脲类

七、磺酰脲类

八、咪唑啉酮类

九、三氮苯类(三嗪类)

十、氨基甲酸酯类

十一、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十二、二苯醚类

十三、N-苯基肽亚胺类

十四、二硝基苯胺类

十五、联吡啶类

十六、有机磷类

十七、嘧啶水杨酸类

十八、有机杂环类及其他

第四节 化学除草剂的杀草原理

一、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

二、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三、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

第五节 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及残留

一、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

二、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第六节 化学防草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一、影响除草剂药效发挥的因素

二、除草剂混用及其互作效应

三、除草剂药害的发生及其补救措施

四、杂草的抗药性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农作物田间杂草防治技术

第一节 稻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稻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二、稻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稻田杂草的人工防治技术

四、稻田杂草的农业防治技术

五、稻田杂草的其他防治技术

第二节 麦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麦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二、麦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麦田杂草的农业防治技术

四、麦田杂草的其他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菜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油菜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特点

二、油菜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油菜田杂草的其他防治技术

第四节 棉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棉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二、棉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棉田杂草的其他防治技术

第五节 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玉米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二、玉米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玉米田杂草的其他防治技术

第六节 大豆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大豆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二、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大豆田杂草的农业防治技术

四、大豆田杂草的其他防治技术

第七节 蔬菜地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蔬菜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二、蔬菜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蔬菜地杂草的其他防治技术

第八节 果园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果园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二、果园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果园杂草的其他防治技术

第九节 草坪杂草防治技术

一、草坪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二、草坪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三、草坪杂草的其他防治方法

第十节 其他作物田间杂草的防治技术

一、花生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二、茶园杂草的防治技术

三、高粱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四、烟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杂草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杂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一、杂草物候学研究方法

二、杂草物种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 杂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一、杂草种子库的调查研究方法

二、杂草种子萌发的研究方法

三、杂草与作物间竞争的研究方法

四、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五、杂草区系、群落分布和危害的调查研究方法

第三节 杂草化学防除研究方法

一、除草剂生物测定方法

二、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三、抗药性杂草的检测鉴定方法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本教材从杂草的定义入手,系统地叙述了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中国杂草的发生和危害,主要杂草种类;除草剂主要品种的特性、作用机理、适用作物哈防除对象以及药效、药害、抗性和残留等;杂草防治的主要方法,主要作物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技术;杂草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在注重杂草基础知识的同时,着力反映当代杂草科学在外来杂草、生物除草剂、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杂草抗药性以及杂草综合防治等最新发展动态。
《杂草学》于2001年5月出版以来,已经过去了近8年时间。这期间杂草科学悄然发生的变化是非常惊人的,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使得草甘膦除草剂产量与用量迅速增加,以草甘膦为主导的除草剂单一化格局已初显端倪,而且还将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杂草抗药性以及与此有关的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问题也越显突出,并且直接影响到以除草剂为主体的化学防除技术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威胁到农业生产安全。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环境安全问题的关注,外来杂草入侵导致的危害性逐渐被人们所意识,以往杂草科学以田园杂草为主要防除对象的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防除的重点转移到外来杂草上。因此,此次修订增加了一章专门介绍外来杂草及其管理。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杂草抗药性、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及其环境安全评价的内容。在这期间,市场上陆续推广应用了一些除草剂新品种,也在此次修订过程中选择收录了其中的一些种类。此外,对以前的错漏之处也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和补充。期间,我国杂草科学的主要奠基者、我的恩师李扬汉教授不幸于2004年仙逝,谨以此版纪念他。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强胜;第二章:强胜、倪汉文、金银根;第三章和第四章:强胜;第五章:金银根、宋小玲;第六章:倪汉文;第七章:强胜、金银根、倪汉文;第八章:强胜、倪汉文、金银根。最后由强胜统稿。在此次修订过程中,成林和张睿女士帮助扫描和处理了图片。由于作者的水平所限,错漏之处仍不可避免,继续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强胜2008年8月10日在杂草科学中,杂草和除草剂是两个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杂草是基础,没有杂草也就不会有杂草科学,而杂草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化学除草剂的研制和广泛使用密切相关的。化学除草剂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然是杂草防除的重要手段。故此,本教材将杂草和化学除草剂的介绍作为重点。20世纪是杂草科学尤其是化学除草剂形成发展乃至达到鼎盛的时期。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时,由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杂草科学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和他感作用作物育种的研制、推广和种植,已经或将要改变除草剂的研制、生产、推广和销售的格局;除草剂作用靶标的深入研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除草剂研制方式;杂草生物防治和生物除草剂的研制和发展、通过生态调控途径的杂草可持续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改变完全依赖化学除草剂的状态。这些都已经极大地拓展了杂草学的内涵和研究领域,也昭示着在新世纪到来时,杂草科学酝酿着巨大变化,即由杂草科学的化学时代向杂草科学的生物学时代的转变。因此,这些内容也是本教材要着重反映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扬汉教授就编写出版了《杂草识别与防除》,这是我国杂草科学方面最早的教科书;90年代,由李孙荣教授主编的《杂草及其防除》、苏少泉教授的《杂草学》,以及这期间,我国杂草生物、生态学及杂草防治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编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书是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三校几位杂草科学工作者经过两年多时间通力合作完成的。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强胜);第二章:第一节(金银根),第二节(倪汉文),第三节(强胜);第三章(强胜);第四章(金银根);第五章(倪汉文);第六章:第一、六至十节(金银根),第二和三节(强胜),第四和五节(倪汉文);第七章:第一节(金银根),第二节(强胜:一、二和五,倪汉文:三和四),第三节(倪汉文)。王金堂绘制了大部分的插图。李孙荣教授负责全书的审阅和斧正。李扬汉教授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给予了指导和关心,对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甚至对将来如何用好它都给予了谆谆教诲。承蒙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农学院等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编写过程中还得到杂草研究室和植物科学系的老师们、研究生同学们的帮助。此外,得到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在本教材编写和出版过程中的资助;并被列入面向21世纪教材出版计划。同时,也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叶岚副主任以及有关编辑的关心和付出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杂草科学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繁杂,有些知识甚至很零碎,如何在保持知识系统性的同时,能完整而全面地反映杂草科学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着力追求的。但是,由于受到作者水平的局限,不足和错漏之处仍不可免,热忱欢迎广大同行和使用者不吝赐教。编者2001年1月16日
南京农业大学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