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端服务平台!
书名
  • 书名
  • 作者
  • ISBN
  • 关键词

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作者:张凤荣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1004-2 出版时间:2015-11 适用专业:
丛书: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 版面字数:460千字
¥ 44.5
推荐 0
阅读 739
  • 目录
  • 前言

绪论

一、土壤发生学

二、土壤分类学

三、土壤地理学

四、土壤与土地的关系

五、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节 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发展和现状

第二节 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第三节 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第四节 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第五节 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第六节 时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第七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

第八节 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九节 土壤形成过程

第十节 土壤发生层的表示符号

第十一节 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分类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第三节 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

第四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其与其他土壤分类系统的对比

第五节 土壤分类的应用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我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第一节 气候因素

第二节 地势与地貌

第三节 成土母质

第四节 植被因素

第五节 人类活动

第六节 我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第二节 暗棕壤

第三节 白浆土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棕壤和褐土

第一节 棕壤

第二节 褐土

第三节 棕壤与褐土的合理利用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黄棕壤与黄褐土

第一节 黄棕壤

第二节 黄褐土

第三节 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理利用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红壤、黄壤、砖红壤和燥红土

第一节 红壤

第二节 黄壤

第三节 砖红壤

第四节 燥红土

第五节 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

第一节 黑土

第二节 黑钙土

第三节 栗钙土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棕钙土、灰钙土和漠土

第一节 棕钙土

第二节 灰钙土

第三节 漠土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和泥炭土

第一节 潮土

第二节 草甸土

第三节 砂姜黑土

第四节 沼泽土与泥炭土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盐碱土

第一节 盐土

第二节 碱土

第三节 盐碱土的改良利用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初育土

第一节 冲积土

第二节 风沙土

第三节 黄绵土

第四节 石灰(岩)土

第五节 紫色土

第六节 磷质石灰土

第七节 火山灰土

第八节 石质土

第九节 粗骨土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山地土壤

第一节 山地土壤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主要山地土壤类型

第三节 山地土壤的开发利用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水稻土、灌淤土和菜园土

第一节 水稻土

第二节 灌淤土

第三节 菜园土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第一节 全球土壤形成背景条件

第二节 世界主要地带性土壤的地理分布

教学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修订《土壤地理学》,主要是因为我们发现,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同属这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系列教材中有《土地资源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有《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有《土地保护学》;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决定删掉本书第一版中的第十五章土地评价、第十六章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第十七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和第十八章土壤资源保护技术措施。之所以可以删掉这几章,也是我们认为“土壤地理学乃土地之道理也”,只要能够掌握土壤地理学,就能够为学好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打下理论基础。 修订后的《土壤地理学》则体现了土壤地理学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和自然地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宗旨,就是介绍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土壤类型。本教材的前3章,重点介绍土壤发生分类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分类系统,以便为正确理解各种土壤类型的发生、特性、分类和分布打下理论基础。为了对中国土壤地理分布规律有宏观概念,在第三章介绍了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地质基础。从第四章到第十四章,介绍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介绍每个土壤类型的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理化性质、合理利用与改良措施等。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主要土壤类型有基本的认识,同时,加深对第一部分有关土壤发生和分类理论的理解。最后一章,即第十五章,从宏观尺度简略地介绍了世界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以便对世界土壤资源有个概略的认识。 本教材所介绍的中国主要土壤类型是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为系统和完整的一次全国土壤类型调查。虽然书中有关土壤资源面积方面的数字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的情况,但是土壤的演变是非常缓慢的,书中所介绍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并没有变化。 虽然本书编者多年从事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调查与评价研究工作,但是修订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第一版中存在一些错误。借修订之机,我们修正了这些错误。但由于各种原因,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错误。请有关同仁热心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8月
展开

相关推荐